欢迎您!来到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站学会动态

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先进技术系列连载(十三):海葡萄生态种养技术

发布日期:2019-09-04来源: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打印

  引言 

  为促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技术交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会同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在中国渔业政务网等媒体上,就产卵场修复、栖息地修复、增殖放流、生态净水、鱼道构建、外来水生物种防控等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技术开展宣传。宣传暂定15期,每期介绍一种技术。欢迎社会各界人士留言提出宝贵意见,也欢迎推介应用前景广阔的各类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技术。 

  技术概要 

  (一)工作背景。当前海洋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海洋大型藻类的消失加剧了海洋环境的恶化程度,加速了海洋环境的退化,导致了海洋生态系统功能的减弱。海葡萄具有其他生物净化方式不能比拟的特有优势,随着规模化养殖技术的突破及产业链不断完善,逐渐成为了水质净化及海洋环境修复领域重要的生物类群。 

  (二)技术原理。海葡萄可以在狭小的富营养化严重的流动性水体环境中高密度生长,大容量吸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并释放充足氧气。利用其适合高密度工厂化培养及对NP等元素高效吸收的特点,可以对富营养化养殖废水进行集约化吸收处理,同时还可以利用其对许多种元素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点用来对特定污染源进行精准净化并通过藻体进行回收利用。 

  (三)技术方法。1.葡萄分离式净水技术模式。将海水养殖排放尾水按照一定速度导入海葡萄专用养殖池内,在适宜的光照和水温条件下,通过海葡萄的生理代谢并耦合共生菌的培养,有效净化养殖排放尾水;2.海葡萄共生式种养技术模式。在封闭水体,海葡萄与鱼虾蟹贝等水生生物混养中一起,通过高密度的人工栽培及收获藻体实现NP及其他污染物由水体转移到系统外,发挥生物过滤器的作用,达到高效净化水质的目的;3.海葡萄开放式种养技术模式。在开放海域,通过筏式养殖或底播移植等方式开展大规模海葡萄种养,优化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而改善海域生态环境。 

  (四)工作成效。经过多年工作,突破了海葡萄规模化养殖技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拓展。通过不同技术模式的应用实践,证实海葡萄规模化种植能够快速吸收水体和沉积物中的营养盐,通过营养盐竞争和克生作用抑制海洋微藻的生长, 达到修复污染水体的目的。同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亦有重要影响,有效改变海洋生物环境。 

  (五)典型案例。2016年在深圳市东山基地开展了海葡萄和紫红笛鲷土塘生态混养和土塘单养紫红笛鲷(对照)研究,结果生态混养组氨氮含量保持在0.20mg/l左右,而对照池氨氮含量则高达0.47mg/l,同时溶氧含量生态混养池明显高于对照池。2016-2018年,在汕尾大湖基地建设1,600平方米的高密度海葡萄培养池,循环净化了四口共1812,000平方米)的对虾养殖池,实现了连续数月无污水排放记录。 

  (六)适用范围。适用于海水工厂化和池塘养殖池污水处理、传统养殖池鱼虾藻混养、内湾和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修复以及海洋牧场(海洋农场)建设等。 

  (七)应用前景。海葡萄具有较高的营养、医学价值,可广泛用于餐饮、护肤品、保健品和医药行业,符合中国大健康事业理念,市场潜力巨大。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海葡萄生态种养模式可以有效解决海水养殖污染问题,有效修复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对海水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和沿海滩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形势下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八)相关建议。一是开展海葡萄对种养海域生态净化效果和海洋立体净化模型研究,为技术改进和模式优化提供科学支撑;二是建设规模化的水质净化示范工程和生态修复样板工程,加快推进相关技术的示范推广;三是进一步增大对海葡萄后期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力度,不断提升价值链。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