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大力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进渔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明确“十三五”时期水产技术推广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切实提高水产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和水平,根据《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和《“十三五”渔业科技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水产技术推广工作主要成效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渔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渔业成为国家战略产业,渔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渔业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着,渔业科技、依法治渔、安全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渔业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突出亮点和重要增长点。五年来,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系统紧紧围绕渔业中心工作,强化公益职能,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在保障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促进渔民增收、推动现代渔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成效显着 《农业技术推广法》和“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扶持政策有效落实,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趋于稳定,公益性职能不断强化,经费保障显着提高,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建成国家级水产技术推广示范站236个,形成了“示范先行、区域带动、连续推进、整体发展”工作机制。截至“十二五”末,全国各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共14399个、实有人数41095人,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12%、11%;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占机构总数的比重提升至82%,技术人员占实有人数的比重提升至72%。“十二五”全国共落实推广经费23.29亿元,较“十一五”增长近115%。 (二)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推广成果丰硕 开展水产养殖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遴选、示范、推广,每年指导养殖面积300多万公顷,受益渔民500多万人。为全国5857个健康养殖示范场的创建、运行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水产养殖节能减排技术示范项目在14个省建立核心示范区40多万亩,辐射带动近50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示范项目在全国建立核心示范区100多万亩,辐射带动2000万亩。“十二五”期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系统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技术成果370多项。 (三)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水平不断提高 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点五级测报体系,截至“十二五”末,全国建立测报点4200多个,监测水产养殖面积450万亩,对76个养殖品种的82种疾病实施病害测报;组织对鲤春病毒血症等8种重大水生动物疫病开展专项监测,妥善处置了多起突发重大疫情,定期发布《中国水生动物卫生状况报告》和《水产养殖动植物病情月报》,指导养殖渔民科学有效开展水产养殖病害防控。组织开展水生动物官方兽医师资培训、技术骨干培训、实验室检测能力测试,有力推动了防疫队伍能力建设。组织开展无规定疫区苗种场试点工作。病害防控工作对防范渔业生产风险,确保不发生重大区域性水生动物疫病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水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服务能力逐步提升 大力开展渔民科学用药指导,全面启动水产品养殖全程质量监控。截至“十二五”末,水产品养殖全程质量监控总面积达72万亩,监控种类40多种,试点区域内水产品质量产地抽检全部合格。水产养殖规范用药科普下乡活动连续多年成为农业部为农民办实事重要内容,在5个省份开展了水产养殖动物主要病原微生物耐药性普查工作,2015年采集致病菌株707株,测试国家标准渔药9种,进行药敏测试试验1万次以上,为保障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水产种业建设和资源养护支撑服务力度不断加大 组织开展了对80家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800多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的技术指导,保证了原良种苗种供应能力,促进了水产原良种覆盖率和遗传改良率的提高,提升了鲤鱼、鲫鱼、团头鲂、罗非鱼、海带、紫菜等主养品种的良种化水平,协助完成了68个水产新品种审定和推广。同时,开展增殖放流苗种管理服务,参与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牧场建设相关工作,积极承担增殖放流任务,拓展了水域生态环境监测、污染事故和重大生态灾害监测及应急处置等工作和职责。 (六)水产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和培训呈现新亮点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养殖渔情云服务、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渔业统计综合服务等信息服务平台,有效提升了水产技术推广工作效率。全国各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五年累积培训渔业技能人才6万人次、新型渔业实用人才1000万人次、水产技术人员7万人次,完成了推广人员轮训。2015年,与全国总工会联合举办首届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职业技能竞赛,产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省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8人,省级“技能能手”数十人。 二、“十三五”期间水产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形势 (一)有利条件 “十三五”时期,水产技术推广工作仍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一是农业农村政策环境持续向好为体系能力建设提供了新机遇。在农业农村工作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强农惠农政策将进一步稳定完善,农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中的基础地位将进一步巩固。渔业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国家战略产业,投入机制将更加健全、政策支持将更加有力,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强化经费保障、健全工作体系、加强条件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二是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深入推进为创新推广机制提供了新动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扶持政策将继续贯彻落实。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入推进,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公益性地位将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考核激励措施将不断创新,公益性和经营性推广融合发展的新机制和新措施正在研究,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创新机制、提升效能、增加活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城乡居民消费升级为拓展推广工作指出了新方向。随着我国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城乡居民对安全优质水产品及渔业生态文明、休闲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将迅速增加,渔业工作重点将从养殖、捕捞等传统生产领域向休闲、增殖、加工流通、资源养护、水域环境保护等方面转移,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拓展工作领域,增强全产业链服务和综合服务能力,指明了新方向。四是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提升推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贯穿“十三五”渔业发展的主线,围绕“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发展目标,渔业工作将从注重数量规模转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提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上来,要求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在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和模式优化、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渔业资源养护、水域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融合发展、渔民扶贫增收等方面,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全面提升现代渔业建设的技术服务能力与水平。 (二)存在问题 与促进渔业转型升级的新目标和新要求相比,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工作领域有待拓展。随着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休闲渔业、加工流通业、增殖业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渔业管理工作从生产管理向综合管理延伸,而当前水产技术推广工作还侧重于水产养殖生产领域的技术服务,拓展工作领域要求迫切。二是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当前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老化问题突出,年轻技术人员招录困难,推广队伍工作考核和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有待加强。三是经费保障有待加强。近年来,虽然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经费基本上实现了与其他事业单位人员相衔接,但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仍不健全,与公益性履职要求相比保障水平仍然偏低。四是机制创新有待加快。当前水产技术推广服务对象和需求正发生重大变化,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正逐步成为生产主体,对全产业链一体化综合服务需求不断上升,建立与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相适应的推广服务新机制要求十分迫切。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目标任务,以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努力推动工作领域从侧重产中服务向全产业链服务延伸,从技术服务向产业综合服务延伸,从科技下游向科技中上游延伸,不断创新推广运行机制,加强推广队伍建设,着力构建以国家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为主导,多元推广主体广泛参与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产业服务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努力使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成为渔业公共服务的主力军、强渔惠渔政策落实的主渠道,为现代渔业建设和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创新驱动,提升效能。以创新作为事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着力推进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积极拓展休闲渔业、水产品加工流通业、渔业资源养护、水产养殖保险等领域工作。着眼于打造模式创新、技术集成、主体培育、人才培养“四位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技术服务模式,不断提升推广服务的效果和效率。 2.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渔业、造福渔民是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根本目标,水产技术推广体系要紧紧围绕国家生态优先、依法治国、精准扶贫等战略要求,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四转变”“四调优”“打好六场硬仗”的要求部署,建立健全工作体系,提高履职能力,不断扩大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影响力。 3.公益为本,依法履职。《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了国家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的公共服务机构定位,规定了公益性职责范围。做强推广体系、做实公益性职责是国家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根本任务,也是国家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的立身之本。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应紧扣公益性职责,不断提升服务渔民、服务政府、服务产业的能力和水平。 4.示范引领,多元推进。国家水产技术推广机构要在强化自身履职能力的同时,建立以国家推广体系为核心,其他推广机构为骨干的联合工作体系和协作机制,积极争取重大基础建设和财政专项扶持,充分发挥国家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带动整个推广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5.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充分发挥体系优势,以健康、生态、安全、节能等为重点,围绕产业和渔民实际需求,创新运行机制,下移工作重心,通过示范引导、宣传培训、辐射带动,培育新型主体和职业渔民,加快新技术的普及应用,不断提高为产业和渔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得到强化,工作机制不断创新,队伍素质显着提升。重大技术模式集成创新、水产良种示范推广、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资源养护、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服务能力显着提升,水产技术推广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水产技术推广信息化和合作交流取得新进展,对现代渔业建设支撑保障能力和水平显着提升。到“十三五”末,建成一个制度健全、保障有力、队伍精干、运行规范、服务高效的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具体目标如下: ——升级改造水产技术推广示范站100个,新型责任渔技制度全面推广,“一主多元”推广机制得到完善,技术先进性、安全性、适应性验证工作取得成效。 ——建立全国现代渔业技术集成示范基地100个,推广标准化水产健康养殖及节能减排技术30项,水产养殖主导品种50个,组织实施水产重大技术示范和推广联合行动,累计推广应用面积1000万亩。建立全国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50个,示范推广新型稻渔综合种养2000万亩。 ——在水产技术推广系统示范基地建立国家水产新品种生产性能测试基地20个,建立100万亩良种良法示范基地,培训水产种业技术人才5万人次。 ——水产养殖动植物病情测报体系进一步健全,监测技术水平和能力显着提升,完成10种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的风险评估和防控技术集成示范推广,提供远程辅助诊断和技术服务40万人次以上,制修订水生动物防疫规范和标准20项以上。 ——组织开展10个以上水产主养品种致病菌的药物敏感性普查,集成5种以上基于减药目标的水产养殖精准用药技术方案,新增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应用企业500家以上,基本建成水产养殖过程质量安全监管技术服务长效机制。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苗种监管服务机制初步建立,全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信息采集系统全面应用,完成15种外来水生物种危害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 ——培训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2万人次、推广骨干人才1000名、渔业技能人才4万人次、渔民1000万人次,水产技术推广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渔业技能人才开发培养的工作机制得到完善。 ——建立全国水产技术综合服务平台和渔业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提升改造15个具有典型示范引领效果的公益性信息服务系统,建立50个渔业物联网及数字化技术应用示范基地,联合建立5个以上渔业产业化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协助培育最美渔村或休闲渔业公园100个,培育休闲渔业创新人才1000人,渔业防灾减灾技术及渔业政策性保险支撑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培育新型养殖保险示范试点100个,培育渔业区域公共品牌20个以上。 四、重点任务 (一)着力提升渔业转方式调结构支撑服务能力 1.促进养殖技术模式优化。积极发展节水、节地、节能、减排型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引导逐步淘汰资源消耗大、废水排放超标的落后养殖模式。重点做好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稻渔综合种养、渔菜共生等生态循环型养殖模式,以及养殖容量调控、生态修复、立体养殖、农渔复合等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组织开展养殖废水排放标准研究,推进养殖生产环境卫生条件和清洁生产操作规程制定,引导养殖生产者合理控制养殖密度,调优养殖模式。 2.促进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围绕城乡居民水产品消费升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提出水产养殖品种结构调整技术方案,大力推广适销对路的名特优和高附加值养殖品种,促进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协助做好水产新品种性能测试、审定和示范推广,强化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指导,建立健全重大关键水产品种联合育种保种机制,积极参与渔业种业提升工程实施,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做好现代渔业种业建设支撑服务。 3.促进养殖布局优化。按照“减量增收”的要求,组织开展水域滩涂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做好养殖容量基础调查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培训宣贯,为各地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配合主管部门,做好近海、水库、湖泊网箱养殖规模的调减工作。集成创新和大力推广离岸深水抗风浪网箱、稻渔综合种养、循环水养殖、立体混养、低洼盐碱地精养等养殖新模式,拓展养殖发展新空间。 4.创建现代渔业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围绕生态、绿色、健康、高效的目标,联合建设和认定一批全国现代渔业技术集成示范基地。重点开展水产养殖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的集成示范和集中展现。试点开展技术的先进性、安全性、适用性测试验证,促进科技成果集成转化,提升示范推广效果。同时以示范基地为依托,做好主导品种、主推技术遴选和示范推广,逐步建立分品种、分区域的多元联合技术示范工作体系。 (二)着力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服务能力 1.强化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服务。加强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完善重大疫情报告等相关制度。强化水生动物防疫体系能力建设,推进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开展水产官方兽医知识培训,参与渔业执业兽医队伍建设,做好渔业乡村兽医备案和指导。加强无规定疫病苗种场创建指导,开展水生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试点,着力提高水生动物防疫工作规范化水平及重大、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置和防控能力。 2.强化水产养殖规范用药指导。开展水产主养品种致病菌的药物敏感性普查,提出禁用药目录和准用药使用指南调整建议。组织实施养殖用药减量行动,做好水产养殖精准用药技术集成、示范培训,开展“水产养殖规范用药科普下乡活动”。探索建立水产养殖用水质改良剂、微生态制剂等生产备案制度。协助开展养殖用药抽检和禁用药物精准整治行动,配合查处养殖过程违法用药行为。 3.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技术服务。积极整合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技术推广、疫病防控、用药指导等相关资源,构建养殖水产品质量监控技术体系。做好水产养殖全程质量安全监控技术示范县(场)技术支撑,积极推进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试点和产地准出试点,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技术服务。 (三)着力提升渔业绿色发展支撑服务能力 1.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支撑服务。贯彻生态优先发展理念,着力落实渔业资源养护相关公益性职能。加强增殖放流规范指导和监管服务,提高增殖放流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参与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及海洋牧场建设等相关工作,开展相关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科学指导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 2.加强水域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服务。充分发挥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在水域生态环境监测、污染事故和重大生态灾害监测及应急处置中的作用,着力拓展养殖面源污染防控和水域污染治理等相关技术服务,积极参与水域生态修复相关工作,促进水域生态环境改善。加强养殖外来水生物种监管服务,开展外来水生物种危害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防范养殖外来水生物种对水域生态造成的危害。 3.拓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支撑服务。积极参与水生野生动物标识管理、专项救护、保护区建设、资源监测、宣传教育以及标准规范编制等相关工作,不断拓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公益性、基础性技术服务,联合科研、教学机构及社会团体组织构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支撑服务体系。 (四)着力提升渔业产业融合发展支撑服务能力 1.强化渔业产业化公共服务。组织开展渔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战略研究。组织编写渔业重点产业发展报告,联合组织召开相关产业发展大会。以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为依托,建设渔业产业化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以重点品种产业带为主线,开展产业融合发展的试点创新。加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大户、家庭渔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协助培育水产区域公共品牌,积极扶持企业自主品牌建设,促进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强化休闲渔业领域工作。配合做好休闲渔业技术标准、发展规划及配套法规的研究。承办最美渔村、休闲渔业公园、渔业特色小镇的认定和推介,做好休闲渔业创新人才培养。建立休闲渔业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专家库,联合组织观赏鱼大赛、垂钓比赛、渔文化节等休闲文化节庆活动,指导传统水产养殖场和传统渔村的休闲化改造,做好渔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研究,加强休闲渔业技术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休闲渔业产业做大做强。 3.拓展水产品加工流通领域工作。围绕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引导加工水产品供给结构调整。探索“互联网+水产品加工业”的现代加工流通新模式和新业态,推动优势特色水产品加工创新和现代冷链物流示范基地建设。构建以水产品质量安全为理念的水产品加工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机制,推动低值水产品和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开发和综合利用、水产品冷链储存等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参与组织实施产地与市场对接行动,加强便捷化、厨房化、超市化的水产品开发及市场推广,推动优质水产品进超市、进社区、进学校、进营房。 4.拓展渔业防灾减灾领域工作。围绕灾情监测预报、调度分析、灾后复产等渔业防灾减灾关键环节,建立基于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渔业防灾减灾技术和专家支持体系。做好台风、干旱、洪涝、寒潮、暴雪等灾害的防灾减灾技术集成与示范。构建渔业防灾减灾技术服务平台和专家库。开展水产养殖保险理念及政策的宣传培训,制定水产养殖保险第三方定损评估技术规范,建立公益性防灾减灾技术体系对渔业政策性保险的支持和服务机制,进一步提升渔业防灾减灾相关公益性职责的履职能力。 5.做好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重点做好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结合当地民族特色、文化传统和优势资源,因地制宜构建稻渔综合种养、盐碱地水产养殖、休闲渔业、生态渔业等产业精准扶贫新模式。做好贫困地区涉渔龙头企业引进、培育和致富带头人培训,构建和完善科技扶贫技术体系,开展贫困地区优质水产品市场对接和品牌推介活动,促进贫困地区农(渔)民脱贫致富。 (五)着力提升渔业公共信息服务能力 1.完善推广信息平台和系统。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全国水产技术综合服务平台和渔业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提升改造全国水产养殖动植物病情测报、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统计、水产技术推广示范站管理服务、养殖渔情云服务、水产养殖物联网智慧服务、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人才开发、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信息采集等公益性推广信息系统,提升各项推广业务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能。 2.统筹推广信息体系建设。坚持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业务协同的原则,以国家级推广信息系统平台为引领、以省级信息服务平台为骨干、以相关新型经营主体信息资源为补充,统筹推进水产技术推广信息工作体系建设。建立全国水产技术综合服务和渔业综合信息服务数据标准,集成各类信息平台对接和数据交换的关键技术,做好中央与地方数据和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促进综合业务平台与市场主体数据资源的关联对接,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和融合利用。 3.创新推广信息服务。以全国水产技术综合服务平台和渔业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为主要依托,建立技术集成示范与集中展示、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渔业生产和市场信息分析及预测预警等方面信息服务新机制。积极推动渔业物联网及数字化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创新智慧水产养殖服务新模式。构建以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为依托的渔业产业化公共服务和电子商务示范平台,全面提升推广体系在渔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服务能力。 (六)着力提升水产技术推广改革创新能力 1.推动基层推广体系改革。适应渔业市场化、信息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需要,按照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总体部署,组织开展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改革创新试点,加强推广绩效考评,鼓励推广人员与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技术合作,探索公益性推广机构和人员参与经营性服务的新机制、新措施。支持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开展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促进公益性机构和经营性组织协同发展。 2.创新推广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国家级和省级水产技术推广示范站建设,做好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示范站管理服务平台,试点推动新型责任渔技制度,创新公益性推广资源共享、基层农民技术员备案管理和技术先进性、安全性、适用性评价等工作机制,加强国家水产推广机构在渔业公共服务中的主导作用。探索建立产、学、研、推、用五位一体的技术创新和产业服务平台或联盟。 3.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扩大水产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培养规模,建立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人才管理平台,精准指导推广人员成长,提高推广技术人才创新能力。配合新一轮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训规划(2018-2020年),构建从县到省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体系,加快实施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开展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负责人能力提升培训,切实提高其管理水平。探索人才激励和流动机制,鼓励创新,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等形式选拔优秀人才,形成人才脱颖而出的新局面。争取建立水产技术推广人员专项培训经费,开展分层分类推广人员轮训,选送一批技术推广骨干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研修、深造,逐步建立知识更新培训和后续学历教育的长效机制。 五、重点工程 (一)现代渔业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创建示范工程 按照发展生态健康养殖的要求,围绕生态、绿色、健康和高效的目标,组织建设和认定一批全国现代渔业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发挥基地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技术集中展示,积极构建生态、安全、绿色、环保、可持续的水产健康养殖模式以及相关技术支撑体系,推进现代渔业关键技术的试验、集成及示范。 (二)现代水产种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工程 根据现代水产种业发展的要求,围绕现代种业工程实施,建立全国水产种业专家库和种苗单位大数据平台。组织全国育种专家团队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建立一批国家水产新品种生产性能测试基地和良种良法示范基地,培育一批水产种业技术人才,构建全国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支撑服务体系。 (三)水生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升示范工程 依托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和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健全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监测体系。加强与相关科研、高校、外检等机构协作,建立水生动物疫病防控联合研究机制,形成全国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一盘棋”格局。加大科技创新、集成转化和推广应用力度,建立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管理和技术服务新模式,加强制度、体系、队伍和能力建设,为促进渔业转型升级、提升渔业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撑。 (四)水产品质量监测能力提升示范工程 以县乡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为重点,组织开展渔用饲料、渔用兽药的安全使用技术指导。组织实施全国“水产养殖动物主要致病菌耐药性普查”,建立全国渔药专家队伍和药敏测试员队伍。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综合评价和风险评估,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五)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服务能力提升示范工程 加强资源养护相关工作的监管服务和技术支撑,通过开展放流苗种检疫和供苗单位监管服务,建立增殖放流苗种质量监管服务长效机制。承担资源养护宣传培训和信息统计工作,推进构建覆盖全国的资源养护宣传培训和信息统计工作体系。 (六)水产技术推广队伍能力提升示范工程 健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人才管理平台,开通网络教学,扩大现代渔业知识与技术的传播面。开展全国水产官方兽医、执业兽医和乡村兽医技术培训,开展良种良法等生产适用技术培训,开展新政策法规、智慧渔业、节能减排、品牌建设和电子商务等现代理念宣贯。开展全国性推广人员技能竞赛,建立推广人员培训长效机制,提升推广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七)水产技术推广信息化服务示范工程 组织实施“互联网+水产技术推广”行动,积极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推广工作中的应用,提升改造一批具有典型示范引领效果的水产技术推广公益性信息系统,创新建立一批渔业物联网及数字化技术应用示范基地。规范数据采集与交换标准,加强各系统平台数据资源的整合,逐步建立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业务协同的全国水产技术综合服务平台。围绕现代渔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需求,建立渔业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 (八)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示范工程 以“以粮为主、生态优化、产业化发展”为导向,联合创建一批规模大、起点高、效益好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示范区(基地)。依托中国稻田综合种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集成创新一批稻渔综合种养主导模式和配套关键技术,培育壮大一批新型经营主体,打造一批稻渔综合种养生态健康品牌,提升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服务能力。 (九)渔业产业融合发展服务能力提升示范工程 围绕对虾、海参、河蟹、牡蛎等重点品种,建立一批水产养殖产业化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围绕休闲渔业品牌培育“四个一”工程实施,协助认定推介一批最美渔村、休闲渔业公园、渔业特色小镇和渔业文化遗产,培育一批全休闲渔业创新创业带头人,构建休闲渔业产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建立渔业防灾减灾技术及水产养殖政策性保险支撑服务体系,培育一批新型养殖保险示范试点。 (十)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创新示范工程 以全国和省级水产技术推广示范站为重点,按照“示范先行、区域带动、连续推进、整体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强县级站和独立设置的水产技术推广站机构条件建设,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大力推广责任渔技等考核激励制度,进一步规范完善高效的推广服务模式,构建以国家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其他服务组织广泛参与“一主多元”的渔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 各级推广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规划落实责任,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工作方案,细化落实措施,明确目标任务,加强督促检查,强化绩效考核。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密切与有关单位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争取政策扶持,保障各项任务和措施顺利实施。 (二)加大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投入 继续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法》和“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贯彻落实力度,积极争取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定位,将渔业重点地区纳入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扶持范围。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水产技术推广专项资金渠道,充分利用现代种业提升、动物防疫等相关规划,加强县级(区域)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及相关示范基地和实验室的条件建设。引导渔业科研教育机构、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增加水产技术推广的投入,形成多元投入水产技术推广工作新机制。 (三)稳定基层水产技术推广队伍 各级推广部门要积极落实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绩效工资和特岗补贴制度,妥善安置改革分流人员,确保改革稳步推进。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职责要求,积极争取公益性水产技术推广岗位和编制。探索通过项目扶持、优先培训、经费补贴等激励方式,培育一支相对稳定的村级渔技服务员队伍。积极参与落实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鼓励一批水产专业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探索大学生扎根基层的长效机制。 (四)建立体系履职联合协作工作机制 加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内部联合,积极建立与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学会、协会等主体相结合的产、学、研、推、用一体化的联合推广机制,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专家组,争取承担或参与重大渔业科技创新科研项目和行动计划,建立健全试验示范、遗传育种、病害防治、质量安全、资源养护、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协同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服务等方面工作机制,加强合作交流,资源共享,促进协同创新,提升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五)扩大水产技术推广对外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相关渔业合作项目,加强与沿线各国的渔业技术交流合作。围绕有关政府间合作框架,发挥我国水产技术、品种、设备设施优势,探索构建双边或多边合作交流平台。巩固加强与美国、欧盟等合作关系,积极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亚太地区水产养殖中心网(NACA)等国际和区域的渔业技术合作项目及有关活动。积极争取国家外专局引智、中非合作、欧盟、FAO及NACA合作等国际交流项目,促进渔业合作与交流。 |